首页
笔趣品书网
找书  排行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九十章 诚意

      建奴议和之事,其实从三月份就开始了。

  当时陈新甲得到崇祯的暗示,派兵部职方司郎中马绍愉为使者,就曾去接触过一次建奴。

  只不过皇太极觉得崇祯诚意不足,就写了一封书信,开出了自己的议和条件,让马绍愉带回来。

  结果,五月份的时候,主事人从崇祯变成了老朱,不明所以的陈新甲,连续好几次找老朱,老朱都没搭理他,所以这事才会一直拖到现在。

  “条件倒是也不高嘛。”

  老朱看着皇太极亲手写的书信,开口说道:“建奴一共就四个要求,第一条两国平等交往,让咱承认清国的存在。”

  “第二条,每岁贵国馈黄金万两、白金百万两,我国馈人参千斤、貂皮千张。”

  “第三条,约定边界,以他们占领的塔山为界,塔山之后,归清国所有,并开放互市。。”

  “第四条,彼此护送逃人。”

  老朱看完之后,并没有什么怒意,倒是颇为中肯的说道:“倒是不算狮子大开口。”

  说实话,皇太极对于议和之事,确实是很有诚意的。

  现在建奴势头正盛,连战连胜,而且刚刚覆灭了大明的九边精锐,此时居然主动开口议和。

  甚至在被老朱拖着的这两个月,皇太极已经主动将自己开出的条件中,以山海关为分界线那一条,给改成了以他们现在占领的塔山为界,还有索要的银钱,也是一降再降。

  这种种迹象,无不表明皇太极确实非常想要议和。

  至于皇太极想议和的原因嘛,虽然比较复杂,但老朱多少也能猜到一些。

  其中最直接的原因,就是连年的大战下来,建奴虽然胜了,但同样损失不小,此时议和,可以给他们一些时间,让他们好消化之前的胜利果实。

  而除了这个之外,在深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,那就是建奴的内部社会结构差距太大了。

  建奴从白山黑水中崛起,势头一时无两,打的大明连连溃败,看上去颇有些天下无敌之意。

  可问题是,建奴原先只是一个普通的游牧民族,大部分满族人过的都是渔猎生活。

  如今一下子从渔猎社会,步入农耕社会,一下子将建奴割裂出了两种生活方式,建奴百姓需要时间来适应这种变化。

  换句话说就是建奴如今发展的太快了,百姓有些跟不上了,所以皇太极需要时间让百姓跟上这种变化。

  毕竟满人本来就少,如今随着他连战连胜,治下的汉人百姓已经远远超过了满族。

  皇太极担心,再打下去,就算他赢了,这天下依旧不是他满清的天下。

  所以皇太极一心想要议和,希望能能想出办法解决这种情况,再考虑鲸吞中原的事。

  再者说,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现在的大明还有一战之力,皇太极其实压根就没想过能一鼓作气灭掉大明,所以对于议和,他确实是真心实意的。

  其实从某些方面来说,议和对于双方都是一件好事,建奴消化自己的战果,大明可以暂时不管建奴,专心对付国内的李自成和张献忠之流。

  只是老朱却很清楚,这和不能议。

  有事情,国与国之间,不能只考虑表面上的问题,还要考虑更深层的一些因素。

  大明从立国以来,就不和亲,不割地。

  塔山之外的土地,虽然已经被建奴占领了,但那依旧是属于大明的土地。

  如果通过议和将其割让给建奴,那大明无疑是自己打断自己的脊梁,这割的不是地,而是大明的气节。

  所以这和,议不了,也不可能议。

  果不其然,在听老朱念完刚才的条件之后,群臣就可就炸了。

  此时在朝堂剩下的人,硬骨头不在少数,他们根本就不顾刚才老朱杀人之威,直接就站出来高声反对,

  “陛下,我大明自建国以来就没有割地的传统,建奴之条件,我大明绝不能大明。”

  “陛下,臣也反对议和,臣虽不才,但愿赴边关,若建奴来犯,臣必当为我大明流尽最后一滴血!”

  “陛下,我大明气节绝不可失,若是议和,臣等和陛下还有何面目去见历代先皇。”

  “陛下,陈新甲身为兵部尚书,却不思卫国,反而想着与建奴议和,想要签订如此丧权辱国的条件,其罪当诛,请陛下斩陈新甲之首。”

  “……”

  对于大明的臣子来说,议和已经触及他们的底线了。

  这群人此时丝毫不惧老朱可能会发怒,一个个言辞激烈,甚至有些人对着陈新甲怒喷,看那架势,当场上去打陈新甲的心都有了。

  之前有些官员,像礼部尚书蒋德璟之流,虽然觉得老朱做事出格,有些太过,但看在老朱一心为百姓,并多次减负赈灾的份上,便勉为其难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
  哪怕可能会被后世之人骂他这个礼部尚书无能,不作为,他也认了。

  但议和割地此事决计不成,这是要抛弃大明的百姓,如果他此时不出来反对,那他们这些人,日后都是大明的千古罪人。